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夜市大學」首辦永續生活節 逢甲開中部ESG社團先河
生活
第1787期
「夜市大學」首辦永續生活節 逢甲開中部ESG社團先河
2023-11-29
【記者丁盈瑄台中報導】「永續生活節就是要告訴『夜市大學』使用環保餐具的好處。」工作人員游翔鈞表示。今年才創立的逢甲大學ESG永續創新社與逢甲大學大學社會責任中心攜手,於24、25日舉辦校內首屆逢甲永續生活節,提倡讓「沒有學餐」的逢甲大學學生能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陳柏鈞指出,野餐市集在招商面臨許多困難,多數攤商擔心可能會影響顧客量,較少單位願意全面使用環保餐具。 圖/丁盈瑄攝永續生活節總召蕭廷潤提及,逢甲大學是台灣少數完全沒有學餐的大學,又緊鄰學生外食綠洲——逢甲夜市,因此在校內推動使用環保餐具相當困難,外面店家也不易配合,長久以來十分不環保。游翔鈞身為ESG永續創新社員,他強調,校園裡的一次性餐具垃圾常堆積如山,且未妥善分類,而垃圾焚燒更導致空氣汙染。他認為學生可以先從餐具選擇上做起,進而改變校園環境。永續生活節的野餐市集皆未出現一次性餐具,學生紛紛排隊掃碼,向服務台租借循環餐盒、餐具及野餐墊。逢甲大學的郭執安和妹妹郭芸曦一起將租借的野餐墊鋪在大草地上,並拿出木製的湯匙與玻璃餐盒。郭芸曦透露,他們平常都外食,所以也不習慣自備環保餐具;而這次特別主動攜帶環保餐具與環保杯,未來也會更督促自己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永續生活節提供方便的服務,讓未自備環保餐具的學生掃碼就能租借循環餐具,使用後也不需自行清洗。 圖/丁盈瑄攝 郭芸曦與郭執安拿出特別攜帶的環保餐具飲食,在大草地上有說有笑地野餐,後方則是聯合國17項SDGs的旗幟。 圖/丁盈瑄攝市集的另一側是互動展覽,說明如何支持永續農業、改變飲食習慣及降低塑膠廢物量的方法。工作人員陳筑安表示,展示的野餐墊是校內的學生創業團隊「一條蟲三隻腳」研發技術,將廢棄的塑膠袋經加熱壓縮製成。逢甲大學社會責任中心兼任助理陳柏鈞提及,不管是學生或逢甲大學均致力於永續議題,彼此合作可形成一個雙向的動力。「前幾天就有一個學生自製『棧板廚餘箱』的工作坊」,陳柏鈞分享,廚餘常直接被當作垃圾焚燒,但透過棧板廚餘箱,可以讓廚餘有二次用途,且不會散發臭味,更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陳筑安分享,逢甲大學的學生經常人手一個塑膠袋裝著外食,把塑膠袋變成野餐墊可以減少學校龐大的垃圾量。 圖/丁盈瑄攝ESG永續創新社創辦人鄭景熙指出,北部大學擁有發達的永續性社團,而中部卻尚未形成相應的永續社群,於是他決意要成立社團。作為台中市眾多大學裡的第一個永續性社團,該社希望讓逢甲大學和其他中部大學投入永續議題。蕭廷潤則表示,未來將持續在校園附近推動循環餐具,也計畫舉辦跨校交流的活動,期望在台中共創更美好的環境。
緬甸街迴味季登場 初嘗藝術轉譯飲食生活
生活
第1781期
緬甸街迴味季登場 初嘗藝術轉譯飲食生活
2023-09-27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2023緬甸街迴味季自16日開展,由鳴個喇叭團隊策劃,今年首度「結合藝術展覽」,在新北市緬甸特色店家三季sanji teahouse展出,用藝術轉譯緬甸文化。團隊從2018年開始透過各種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如線上廣播、雜誌等等,於2022年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開設新緬甸料理餐廳,這裡是全台最大的緬甸華僑聚落,周邊店家多以販售緬甸食物為主,餐廳則是透過複合式空間,做餐飲和文化實驗。 緬甸街迴味季展出在三季sanji teahouse,該店附近的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景。 圖/吳玟錡攝緬甸街迴味季,從9月至12月有一系列活動包含緬甸街家宴、緬甸街文化走讀、料理課等等。策展統籌姚羽亭提到,「我們已經累積很多年的經驗,今年才舉辦緬甸街迴味季,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期待能觸及更廣群眾。」再加上之前台灣民眾對緬甸食物不太了解,會不敢嘗試,所以主辦方過往先從推廣飲食文化做起。一走進門,迴味食物雕塑創作坊的影像映入眼簾,和諧的藍色系攝影照片,是由藝術家程仁珮邀請緬甸移居者擺置食物,以「料理」回溯來台的時空旅程。程仁珮細述「藍色是對海洋的想像,海是有方向性的,移居者飄洋過海抵達新的地方,上岸後的生活卻像面臨浩瀚無邊的海,迷失方向。」 迴味食物雕塑創作坊的影像,由藝術家程仁珮邀請緬甸移居者擺置食物,以「料理」回溯來台的時空旅程。 圖/吳玟錡攝沿著活潑明亮的動線走上二樓,樓梯口有行為藝術家趙曼君創作的影片。他用紀錄片形式拍攝緬甸特色食物的製作過程,並以手部特寫建構移居者在台的生活意象。「第一眼會被動態的視覺影像吸引,同時能用作品的『聲音』去了解緬甸生活。」慕名而來的民眾邱奕賢因信仰新教而接觸到緬甸文化,這次參與迴味季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默默關注移居者,很喜歡本屆結合藝術作品展覽。 店家三季sanji teahouse二樓的佈置,餐廳透過複合式空間,做餐飲和文化實驗。 圖/吳玟錡攝趙曼君描述創作前期,他花費許多時間進行田野調查、走訪緬甸街,發現緬甸第一代和第二代面臨的問題不太一樣。這次展出,他觀察到有移民前來觀展,令他印象深刻。迴味季間接搭起不同世代的橋樑,今年藉由不同以往的媒介詮釋緬甸文化,加入藝術元素但初衷不變,就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移居者來台的故事。 樓梯口有藝術家趙曼君創作的影片作品,拍攝緬甸特色食物的製作過程,並以手部特寫建構移居者在台的生活意象。 圖/吳玟錡攝
大陳居民述遷台歷史 聲音劇場演繹在地文化
生活
第1776期
大陳居民述遷台歷史 聲音劇場演繹在地文化
2022-12-21
【記者鄧芯怡花蓮報導】民眾穿越小巷,跟著手機軟體上的地圖,尋找一戶戶指定住戶,聆聽他們述說歷史故事。「集大陳團隊」於17和24日,在花蓮縣大陳故事館舉辦「2022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漫遊者劇場,透過戲劇向大眾傳遞1955年大陳居民因國民黨軍撤退來台,在大陳新村扎根後的生活故事。 「大陳小花 - 島嶼遷移的民族」在花蓮縣大陳故事館開始,圖為「集大陳團隊」負責人張孝嚴與在地劇場編導劉宇宸主持開幕。 圖/鄧芯怡攝一開始民眾在故事館內根據地圖,瀏覽展牆內容,瞭解大陳居民遷徙來台的故事與大陳村習俗,也能戴上耳機,聆聽不同聲音演員演繹劇情,有時故事伴隨炮火聲等音效,帶領民眾回到1955年代的大陳。之後民眾開始自由在村内尋找故事中人物的房子,走到房子時便觸發軟體設置,聽居民述説故事,還能直接走入居民家中,與他們聊天。 民眾在大陳故事館開始漫游劇場體驗,閲讀展墻上關於大陳遷來台灣的資訊與傳統文化習俗。 圖/鄧芯怡攝 民眾利用手機軟體開啓「大陳小花 - 島嶼遷移的民族」劇場故事,插入耳機聆聽聲音演員們講述的大陳故事。 圖/鄧芯怡攝2022《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是繼2021《大陳小花》而推出的續集,在地劇場編導劉宇宸指出,前傳講述主角梁小花跟隨國民黨軍撤退來台的故事,續集則描述村民生活現況。大陳新村居民為撤退來台的大陳人及其後代,但後續因不同族群遷入,組成多元居民的村落。「我希望可以透過劇場的方式和大家講故事,將大陳文化傳承下去。」「集大陳團隊」負責人趙孝嚴説明,他認為這段歷史不可磨滅,希望更多人認識大陳文化。 漫遊劇場的其中一站是「集大陳團隊」的工作室,架上擺設大陳人從1955年遷徙來台的歷史照片及資料。 圖/鄧芯怡攝參與民眾黃春蓮是第一代從大陳遷來的居民,分享自身體會,「這個活動還不錯,讓我可以回味以前的歷史。」他指出劇場呈現的歷史和自身經驗相符,在村內和相同口音的「老鄉」聊得熱絡,非常開心。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孫藝庭認為此形式的劇場讓他想去到村子不同角落,深入瞭解居民們故事,還能在漫步的過程中觀察村子特點,例如矮小房屋等。 主辦方為了讓參與者體驗大陳文化,準備熱騰騰的大陳傳統年糕,派發給參與民眾品嘗。 圖/鄧芯怡攝趙孝嚴認為飲食推廣和舉辦劇場活動相輔相成,希望未來能推廣大陳飲食文化,例如釀老酒,開餐廳等,而劇場能帶入更多人,期盼兩者並行,使大眾認識和支持大陳文化。
營養午餐為什麼糟?自由競爭市場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團膳廠商
專題
第1747期
營養午餐為什麼糟?自由競爭市場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團膳廠商
2021-04-29
【專題記者陳品融、李加祈、廖澄妤、張華真綜合報導】清晨五點多,廚工們戴起髮網、口罩、手套和圍裙,全副武裝走進廚房,著手準備學童的營養午餐。洗菜、切菜、洗米和處理肉品同時,另一旁的烹煮區也開始忙碌,廚工們拿著半米長的鏟子在大鍋中翻炒,一鏟一拌,蒸氣竄出,他們用盡全身力量翻起底部食材,防止糊鍋。待食材上色、熟透,食品檢驗員拿出檢測儀,確認菜品已達殺菌溫度後起鍋。料理舀起瞬間,一場廚工與時間的賽跑開始,為確保菜餚溫度和新鮮度,起鍋、分裝、疊上推車到送進貨車,分秒必爭。 食材烹煮完成後,配膳人員排成一列,井然有序地分裝成餐盒。 圖/陳品融攝 早上10時,一箱箱營養午餐已分裝完成。將午餐搬上車之前,工作人員用吹風機吹縮熱縮膜,以穩固箱子。 圖/廖澄妤攝「對學生來講,營養午餐是一天之中吃得最齊全、營養成分最重的。」台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家長會長宋全娟指出營養午餐的重要性。然而長期以來,學生營養午餐備受不美味、不營養和不安全等質疑,團膳廠商身處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卻難單方面改善品質,使非議之聲從未平息。在提升品質的路上,眾人為何步履維艱?這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根本的難題?<b>少子化致團膳廠商利潤遞減 轉型不易將成夕陽產業今年年初,內政部公布全台出生與死亡人口正式出現死亡交叉(註1),少子化的腳步已逐年逼近營養午餐議題,對於本就經營不易的團膳廠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註1:指全年度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人口「自然增加」出現負值。 攤開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會員手冊一看,公會於民國94年時尚有28個會員,至今僅剩下九個。理事長高嘉鴻說明,雖然台北市學校會吸引外縣市學生前來就讀,但營養午餐需求量仍有減少趨勢,尤以小學最為明顯。「對中小型廠商的影響真的很大,有的業者在去年或前年招標時,他的學校數明顯下降很多。」 都市都難逃少子化浪潮的侵擾,更遑論偏鄉地區。「有個高中的機械科,之前可能一個班招收30幾人,但是去年可能是15個人,今年只剩八個人,人數銳減非常多。」在南投縣經營玖玖餐盒食品廠的潘靜怡如此說道。偏鄉團膳需求量本就不大,碰上少子化,潘靜怡說,過去每日還能供應5000多餐,幾年下來平均減少了1500餐。屏東縣福晟有限公司老闆阮專銘進一步說明:「學校要廢校有一定的步驟,主要減少的是學生人數。所以當我們送的學校還是一樣多的時候,他的規模經濟就會變小。」此外,屏東的科技廠、工廠數量少,廠商較難承接學校營養午餐以外的訂單,轉型更加不易。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造成「大者恆大,小廠商遭淘汰」的結果。高嘉鴻舉例,台北市受限於高昂的人力、租金成本,團膳業者多屬中小型,長年飽受來自新北市大廠商的競爭壓力。大享食育協會祕書長黃嘉琳擔憂道:「不論是誰壟斷市場都不應該,其他的中小型企業也該有生存空間,才會彼此良性競爭,(對團膳市場)比較健康。」若市場上只剩下大廠商,還可能帶來品質的隱憂。前團膳業者阿添(化名)表示,大廠商的弊病在於供餐量大,凌晨就必須開始備餐,當食物送達學生餐桌上時,早已不新鮮,甚至引發食安問題。「我聽過最誇張是凌晨兩點開始煮,你覺得這能吃嗎?」他質疑。高嘉鴻則舉日本的例子作為對比,為確保營養午餐品質,日本規模最大的給食中心一天頂多供應兩萬餐,但台灣的大廠商每日供餐量卻可達三至六萬。 屬於中型廠商的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大約接20所學校的單,每日清晨5時開始備餐,10時半陸續出發送餐。 圖/陳品融攝非都市地區的競爭雖不至於加劇,廠商仍得承擔利潤降低的事實。阮專銘舉例,硬體設備及人力皆有固定成本,洗菜、切菜等初階工作人員雖能適時調整,依舊不敵收入減少的速度。潘靜怡則補充,近幾年員工薪資、原物料價格不斷調漲,「桶餐一樣要用那些東西,我必須要請的廚媽還是那些人,我的營業額當然是逐年遞減。」身處夾縫中,廠商們只得咬牙撐下去。「團膳受到少子化衝擊的現象是勢所必然,甚至有人直接說這是夕陽產業。」黃嘉琳說道。面對如今的情勢,廠商們皆得想盡辦法才得以生存,也有部分人被逼得退出市場,正如潘靜怡口中的例子:「去年八月我們這裡就有一家廠商,因為少子化,量不多後來乾脆就收掉、不做了。」<b>都市、偏鄉餐費不一 三章一Q政策難落實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團膳自由競爭市場下的常態,部分廠商可能為壓低成本,而傾向使用價格較低、來源不明的食材。為強化校園餐食安全,行政院從106年起鼓勵學校和廠商在校園午餐中使用三章一Q食材(註2)。110年,政府更進一步推動全國國中小午餐全面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並提高每人每餐補助從3.5元至6元,也加強源頭管理和抽驗。註2:使用三章一Q(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及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生產追溯標示 QR Code)的學校及團膳業者,可以拿到每人每餐3.5元的補助金。三章一Q政策一改團膳低價採購策略,融入食材溯源概念,盼能讓學童吃到來源明確的國產農產品。對部分團膳廠商而言,三章一Q更是他們從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高嘉鴻以自身負責的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為例,多年來使用產銷履歷食材已成為宮保王特色,這讓規模不大的他們,得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破重圍、繼續生存。 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可溯源的有機蔬菜。執行副總高嘉鴻表示,如今面臨新北市的大廠競爭,宮保王發展出特色,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圖/廖澄妤攝然而,政策屬獎勵機制,並非全國統一規範,各家團膳廠商能決定是否使用認證食材,在全台22縣市營養午餐價格皆不同的情況下,餐費較低地區可能不易執行。潘靜怡提到目前中南部餐費約為每人每餐35元,「你去外面吃個自助餐,價格都比我們高,他們不需要三章一Q耶!」他進一步說明,食材經銷商就算未申請認證,仍能將產品賣至其他通路,不一定要賣給價格低的團膳公司,因此廠商若要取得溯源的調理、半調理食品就更加困難。價錢低、經銷商供應量有限的情況下,原為改善營養午餐品質的政策,反而加劇城鄉差異。潘靜怡不禁反問:「價格沒有統一,但要求全台灣所有的團膳業者要落實採購三章一Q,不是很好笑嗎?」,她認為需增訂全國一致價格,廠商的食材品質才會相同。對此,立法委員林奕華回應,各縣市取得食材的成本不同,較難統一價錢,但他建議未來可訂出一個區間,「依據不同的縣市、不同的廚房模式,而有不一樣的結果。」薪水低、工作辛苦 團膳產業陷缺工困境偏鄉學校除了因價格導致食材採購不易,也常因地處偏遠陷入難招到團膳業者的窘境。對此,行政院會1日通過「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期望將鄰近的偏校整合成校群,達成規模經濟,吸引廠商進駐。不過,高嘉鴻認為,硬體設備建成後,營運才是重點。論規模,中央廚房還是不如都會區的大學校,若沒有廠商願意進駐,仍舊是一場空談。黃嘉琳更直言:「這是沒有打到痛點的做法。」就算中央廚房真能吸引業者,還是沒有解決團膳廠商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廚師人手不足。缺乏人力是團膳產業的共同困境,不只偏鄉中央廚房恐招不到人,工廠位於台北市的高嘉鴻也說:「聘人是我們很大的問題。」由於團膳工作辛苦,且薪水不高,難吸引台灣人就業。高嘉鴻坦言,需僱用外籍移工已是業界的普遍現象。「我可能切一籃30斤的青菜全身就濕了,因為(廚房)裡面沒有冷氣啊。」阿添談起過去的工作經歷,說:「我不可能讓我的孩子做這個行業,太累了。」高嘉鴻也提到,廚房環境濕熱,而且廚工從清晨五點左右就得開始備餐,比一般人的上班時間足足早了四小時。種種辛勞使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投入這個產業。 在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廚房人員的工時為凌晨5時至下午2時。團膳產業人力需求大,卻因工作辛勞而招工不易。 圖/廖澄妤攝更令人打退堂鼓的,是低廉且不穩定的薪資。黃嘉琳指出,有些廠商寒暑假不供餐,沒有營收便難以給薪,因此傾向以臨時工的方式聘人。這類非以正職身份受僱的廚師,領的是日薪或時薪,換算下來,每月所得甚至不及基本工資,也無法享有合理的勞健保。需要養家活口的人自然不會選擇這份職業,或僅僅將其作為轉換跑道時的過渡工作,一找到新東家就辭職,形成團膳產業缺工的惡性循環。即便要求廠商將廚師視為正職員工,給予合理的薪資與福利,「老闆可能會雙手一攤,說:『請問我的錢從哪裡來?』這個是結構性的問題。」黃嘉琳感嘆。現行體制下,團膳公司彼此競爭,生存不易,在聘僱人力時也有其苦衷。林奕華則認為,廚工的勞動權益問題值得重視,可以透過公聽會討論,供政府參考。午餐專法未解廠商困境 專家建議仿效日本做法台灣目前的營養午餐規範散落於《學校衛生法》以及行政規則,尚未有專門法源讓政府直接介入,無法改善廠商於自由經濟市場中面對的問題。不過自108年起,立委黃國書等人陸續提出《學校營養午餐法》草案(註3),16日重提《學校飲食營養促進法》草案,試圖改善營養午餐品質不均的問題。但目前法律草案以學童權益出發,規範內容仍未能解決廠商所面臨的經費與人力短缺困境。註3:但由於立法院屆期不連續審查的規定,108年的《學校營養午餐法》草案,不會繼續被審查。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3條規定:「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案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高嘉鴻與黃嘉琳不約而同認為台灣可以借鏡日本營養午餐的運作模式,日本的營養午餐多由隸屬地方政府的給食中心負責,而非民營的團膳公司。給食中心概念類似台灣的中央廚房,人力由政府直接聘雇。黃嘉琳表示,給食中心員工的薪資合理,且享有勞健保,因此比較不會面臨缺工窘境。 另外,日本能維持全國各校營養午餐品質的原因,在於政府有效介入營養午餐產業。日本早於1954年訂定《學校給食法》,法律明定由家長負擔食材費用,烹煮、運送等其他費用則由政府協助,才能解決城鄉餐食的品質落差。高嘉鴻建議,台灣應比照日本作法,「回到午餐品質,最重要的是午餐費用需要清楚。」面對結構性問題,黃嘉琳也認為,「還是要有中央政府法令的介入,(提升營養午餐品質的行動)才可能奏效。」 台灣許多學生自備碗公、便當盒盛裝營養午餐。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執行副總高嘉鴻表示,日本政府會提供菜、飯分裝的餐具,設計精緻,營養午餐涵蓋飲食、美學教育。 圖/廖駿愷提供台灣團膳廠商成為結構性問題的代罪羔羊,在營養午餐自由競爭的市場下,他們背負罵名,種種挑戰卻難單方面克服,有待政府、立委、廠商與家長各方深度溝通。正如黃嘉琳所說:「我們每次講營養午餐不好吃,都說團膳業者是吸血鬼,但要讓他們有機會來講他們在工作上的困境。」而在這問題獲得改善之前,每日清晨他們還是一如既往走進廚房,拿起湯勺,埋首高溫、嚴峻的工作環境中,趕在中午前將熱騰騰的餐食送進學童的餐盤。
大專盃健美賽 冠軍控飲食塑線條
體育
第1735期
大專盃健美賽 冠軍控飲食塑線條
2020-11-05
【記者楊人熹綜合報導】伴隨充滿節奏感的音樂,選手依照項目指定動作展示結實肌肉,自信的笑容吸引全場目光。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9學年度健美錦標賽於10月31日在臺北市立大學舉行。本次賽會共分六個比賽項目,依不同評分標準作評判,超過200多名選手參加。其中,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黃朋盛靠著緊實的腹肌線條,奪下男子古典健美組「168公分以下」冠軍,同樣來自臺大的陳浚維則靠著完美肌肉比例及飽和度,拿下男子古典形體組「180公分以下」冠軍。 此為男子古典健美賽事,選手正在做指定動作之一(側展三頭肌),線條分明的手臂,是他們辛苦鍛鍊的痕跡,圖(右)為陳浚維選手。 圖/楊人熹攝本次賽會,男子項目分為形體組、健美組、古典健美組及古典形體組,女子項目分為Wellness Fitness組及女子比基尼組,各項目依照身高或體重區分量級,古典組同時納入身高考量和體重限制,避免同一組出現極端選手,使評分時,整體參賽選手看起來更具美感及協調性。古典健美組依身高和體重分五個量級,預賽需完成四個轉體動作加七個指定動作,此階段看重選手肌肉圍度、肌肉線條清晰度,決賽須完成七個規定動作加60秒以內的自由表演,此階段看重選手在音樂伴奏下對自身的表現力、藝術感及表演流暢度。 此為男子古典形體組賽事,兩位選手依照裁判指示擺姿勢,兩位選手逗趣的表情讓人為之一笑。 圖/楊人熹攝在古典健美組取得佳績的黃朋盛表示,對於自己的成績還算滿意。他補充,因為健美項目注重個別肌肉部位展示,全身肌肉發達的他較容易吸引評審目光,因此他認為善用自身優勢非常重要。為了維持明顯的肌肉線條,黃朋盛每天不間斷地訓練身體各部位,平時會採取低卡及高蛋白飲食,並在賽前進行脫水,避免水腫而導致肌肉線條不明顯。 此為男子古典健美組賽事,選手穿著三角褲為健美賽事的標誌,圖(右)為黃朋盛。 圖/楊人熹攝有別於健美項目看重肌肉發達程度,古典形體組評分標準看重身材比例、肌肉對稱性及腰圍,並依身高和體重分五個量級。選手需完成四個轉體動作加七個指定動作。已有許多參賽經驗,拿下古典形體分組冠軍的陳浚維謙虛地表示,本屆賽會運氣不錯才能得到好成績。他談到賽前訓練,陳浚維分享,每次比完賽,會檢視自身不足之處,從比賽影片中探討評審喜好及評分標準來調整訓練部位的比重。他也提到,賽前特別加強自己的舞臺動作。因為他解釋,就算體態再好,姿勢做得不夠標準也無法得到評審的青睞。 此為男子古典健美賽事,選手正在做指定動作之一(側展胸肌),選手面露笑容,用盡全力擺姿勢。 圖/楊人熹攝男子傳統健美組60公斤以下冠軍、同時也參與男子古典形體組賽事,就讀臺大的張守毅認為,健美組與形體組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追求肌肉發達程度,因此容易出現肌肉量龐大的選手;後者追求上半身的V字身材,線條明顯者較容易獲得評審青睞。此外,張守毅也談到,傳統健美組仍是比賽最大的焦點。他說明,因為傳統觀念裡,肌肉量越多越厲害的觀念仍然存在,不過從近期參與形體項目人數多於健美項目人數的情況,此觀念有逐漸改觀的趨勢,選手會依個人目標調整訓練方向,不再只執意追求肌肉量的多寡。 此為男子形體組賽事,選手正在做指定動作之一(正面預備動作),選手露出自信的笑容。 圖/楊人熹攝中華民國健美協會秘書郭振宇談到,在協會推廣下,健美運動越來越蓬勃發展。此外,協會盼透過舉辦更多賽事,提升國人對賽事的參與度,也使更多人了解健美項目,打破健美賽事只追求肌肉量的刻板印象。
【專欄】力推食農教育 小農飯盒重返校園
校園
第1692期
【專欄】力推食農教育 小農飯盒重返校園
2018-12-13
【記者陳韻如綜合報導】「小農飯盒」是由三位大學生傅爾健、趙振宏、程陽自主創業,透過販售「菜多肉少」的便當,讓經常外食的大學生也能吃得健康。創業一年後,小農飯盒因發展受限,選擇停止營運。停業期間,創辦小組積極檢討與籌措資金,並尋找接班人。兩個月後,小農飯盒決定重現於消費者面前,繼續提供營養均衡的便當給大學生。 小農飯盒的菜色是請專業營養師調配,參考每日攝取約1800大卡熱量的標準,設計出豐富多元口味供大學生選擇。 圖/陳韻如攝「從來就不希望它消失」 小農飯盒滿血復活「我們本來就沒有打算要讓小農飯盒消失,它消失是被動的,我們不希望它消失」,趙振宏強調。10月1日小農飯盒於粉絲專頁發表,因40萬資金虧損告罄而宣布停業,許多忠實顧客在貼文底下表達惋惜。前一晚,前合作人好食機執行長郭曜郎亦於私人臉書上公開發文,證實終止與小農飯盒的合作關係。歷經近兩個月的檢討,小農飯盒獲得合作廠商奇力愛的支持,於11月20日宣布恢復營運。「慢一點,但好一點。」小農飯盒接班人之一陳鼎云說道,團隊此次回歸不再急於促銷或擴大營運,而是將重心放在推廣小農飯盒理念。除了培養大學生健康均衡飲食的觀念,也把更多心力投注在食農教育上,持續向消費者傳達正確的飲食與農業知識。無法預見未來 那到底該不該收手?「相信自己在做的東西不會失敗,這件事很難。」趙振宏感嘆。近幾年越來越多大學生投入創業領域,卻多半停留在短期企畫,較難轉型為青年創業階段。少部分的人選擇創業實踐理想,然而在這之中,又更少人能夠成功永續經營。小農飯盒營運期間,曾遇資金虧損、與合作人產生溝通誤會,以及飯盒品管出現瑕疵等問題,多次考驗大學生創業的危機應變處理能力。事實上今年暑假小農飯盒已多次考慮是否停業,趙振宏坦言當時眼界過於狹隘。當初創辦小組發現,若缺乏投入新的技術能力及資金來源,照著現階段營運模式經營,只能維持舊有成就,無法有所突破。趙振宏解釋當時停業考慮諸多因素,現實層面上,小農飯盒因提升硬體設備、請營養師設計飯盒菜色等大量開銷,資金出現赤字。技術層面上,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商業能力與手腕,常摸不著頭緒如何經營一間公司。最後導致停業的最大原因,是三位創辦人的個人未來發展考量。創業一年後,他們自認自身創業能力有限,且熱忱逐漸減少,難以繼續撐起小農飯盒。三位創辦人皆無法肯定小農飯盒會成為一生志業,因此決定收手停業。本以為小農飯盒就此草草結束,但原是中央廚房的廠商奇力愛決定資助小農飯盒,結合其本身營養飲食照護專業,讓小農飯盒重啟營運。創辦人輔導接班人 永續經營小農飯盒奇力愛行銷業務部協理江蕙樺認為創業本就不易,大學生創業更是困難,「創業路上不可能一路順遂,但不希望他們因挫折而灰心。」奇力愛與小農飯盒從最初創業時便展開合作,主要擔任中央廚房角色,負責供應飯盒。現在奇力愛同是小農飯盒的投資主,幫助小農飯盒供銷便當更加順遂,並多加輔導其財務觀念,給予小農飯盒最大的支持。當前三位創辦人都即將畢業,決定重啟營運後,他們輔導兩位大學生接班人陳鼎云、杜承翰熟悉品牌理念、營運模式、銷售技巧等。小農飯盒的短期目標是維持穩定經營,除飯盒品管應更謹慎處理外,更希望透過銷售小農飯盒,讓消費者重視自身飲食健康。即使小農飯盒遭遇停業危機,陳鼎云憶起當初因抱有對創業熱忱,很快地答應成為接班人。他表示成為接班人後一定會有壓力,但在創辦人與合作廠商的輔導下,他們能邊做邊學,逐步調整自己的作法與心態。陳鼎云回首過去團隊的成就,並立下自我期許,「我覺得很驕傲,以小農飯盒為傲,我希望明年的此時此刻,小農飯盒這個團隊也會以我為榮。」趙振宏提及,原以為接班人剛升上大二,資歷與能力都稍嫌不足,但接班人目前的表現超乎預期。「他們現在做得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很多,大概是好一倍。」看見接班人的積極努力後,趙振宏更希望小農飯盒能夠永續經營,「希望我十年之後回來,在校園內還是聽到別人在談論小農飯盒。」 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皆能看見小農飯盒的身影,除了販售便當,也積極推廣食農知識。 圖/陳韻如攝
嫁妝餅融在地料理 飲食創意商品化
生活
第1684期
嫁妝餅融在地料理 飲食創意商品化
2018-10-17
【記者蕭佳宜台南報導】選手們搓揉著麵糰、和著餡料,靈巧地運用手指雕琢,原本平淡無奇的原料變成一個又一個造型獨特的糕餅。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14日於嘉南藥理大學辦理「2018全國嫁妝餅創意競賽」決賽,共六組大學生參賽隊伍入圍。比賽的主題為「阿爸的話」,選手除了必須將作品切合主題外,也得將台南在地農特產元素加入作品,進行創作。 參賽者揉製麵糰的過程中,每一份原料皆須經過準確的測量,以達到最佳比例。 圖/蕭佳宜攝大學生隊伍中,來自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的學生陳姿華和王品柔,以芒果乾為內餡,更在餅皮上雕刻紋路,製成貝殼樣式的嫁妝餅。由於兩人從小在台中長大,因此高美溼地的貝殼成為他們的靈感來源。他們將貝殼堅固且不易受外力干擾的特質,融入主題「阿爸的話」。王品柔說:「這是每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期許和祝福。」最後兩人以作品〈掌上明珠—你是我的寶貝〉獲得優選。 弘光科大學生陳姿華,在餅上刻出貝殼的紋路,以貝殼的堅固不變象徵父親對女兒的期許與祝福。 圖/蕭佳宜攝此外,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曾惠婷和蔡伯謙,則是將西式點心「絮餅」壓碎、製成塔皮,再放上中式椪餅,最後淋上以覆盆子果泥熬成的糖漿。曾惠婷分享,學生因為對於嫁妝餅的認識較為不足,在作品發想上有一定的難度。雖未能得名,但他認為能夠進入決賽,就是獲得肯定。 嘉南藥大學生蔡伯謙和曾惠婷,結合中西二式糕點,以覆盆子果泥調製的糖漿進行裝飾。 圖/蕭佳宜攝全國嫁妝餅創意競賽相較於一般料理比賽,更注重如何將食材轉變為產品。擔任評審的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施坤河表示,參賽者除了在作品上表現創意,也要思考如何商品化。而為了考量嫁妝餅作為伴手禮的保存期限,餡料的選擇更是一門學問。嘉藥餐旅管理系指導老師孫靖玲表示,本次比賽從作品的設計發想,到現場成品的佈置擺設,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比賽不僅讓學生發揮創意,更透過深入研究在地食材以及觀摩其他選手,而有所獲。主辦單位認為嫁妝餅代表「傳承」,藉由業者和學生共同競賽,讓業者的經驗和學生的創意得以互相交流,為比賽增添意義。&nbsp;
自備環保餐具 大學生響應無痕飲食
新知
第1643期
自備環保餐具 大學生響應無痕飲食
2016-12-28
【記者楊采翎綜合報導】環保風潮興起,大學生社群網站Dcard於16日發起五週年「無痕飲食」活動,邀卡友們帶環保餐具出門,不留任何垃圾痕跡完成一天飲食,由大學生主動實行環保意識,至28日已達310篇貼文響應。「無痕飲食」強調不使用任何塑膠及免洗餐具進食。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每年免洗餐具使用量高達約5.9萬公噸,在免洗餐具製造和回收處理的過程中,不斷消耗自然資源,而外食正是製造免洗餐具垃圾的元凶。此次活動希望讓外食學生不再因飲食留下垃圾痕跡。實行無痕飲食已達半年、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生劉傑盛表示,會隨身攜帶飯盒及餐具,購買外食會盡量選擇只需一個飯盒就可外帶的非液體性質食物,也會避免消費已經包裝好食物的店家。「環保是一條不歸路,一但做起了就很難回頭。」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梁皖茵表示,她習慣自備杯子去校內的全家便利商店裝咖啡,雖然折抵新台幣3元並沒有太大吸引力,但得到更多的是道德成就感。而根據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淨灘成果統計,塑膠袋及紙袋以1萬6205件位居民國103年海洋廢棄物之首,104年仍高達9069件。為了增進減塑成效,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於10月28日公告「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修正草案,新增七大類管制對象,規定於107年起,文具店、藥妝店、飲料店、洗衣店、資訊電器、醫療器材、西點麵包等商家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此次修正草案也將取消付費購物用塑膠袋厚度應達0.06公釐之限制。廢管處考量某些購物商品之塑膠袋容量可能較小,若限制付費塑膠袋厚度需達0.06公釐以上,有浪費資源之疑慮,所以回歸由店家自行選擇最適厚度,進一步減少塑膠使用量。政大鐘錶眼鏡部老闆高婉玉表示,若學生要求使用塑膠袋仍會提供。不過她表示,幾乎50%的學生都會自備購物袋,且隱形眼鏡等藥妝品因體積小、可手拿,不太需要提供消費者塑膠袋。若新政上路,實行上不是問題。劉傑盛表示,印象中校內餐廳都沒提供塑膠袋,可見環保政策的落實。而若文具、藥妝店也列為管制對象,用意良好但施行上難免有困難。例如大量採購都需要提袋,但他也表示,與其支付額外的塑膠袋費用,他更願意攜帶購物袋出門。
偵測器驗屁 追蹤飲食減排氣
新知
第1597期
偵測器驗屁 追蹤飲食減排氣
2015-05-13
放屁偵測器「CH4」可以偵測你放的屁,再透過APP追蹤飲食,減少放屁次數。圖/羅德里戈‧納西索提供 【記者邱劭晴綜合報導】你曾碰過在別人面前放屁的尷尬場面嗎?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研究生羅德里戈‧納西索(Rodrigo Narciso)4月27日推出自己設計的放屁偵測器「CH4」,可以偵測放屁,並與手機APP搭配使用,計算放屁次數。使用者同時透過APP追蹤平日飲食,就能得知應少吃哪些食物,以減少放屁次數,降低出現尷尬場面的機率。 使用者可將放屁偵測器「CH4」放在褲子後面的口袋或掛在腰帶上,由偵測器內設的程式偵測肛門排出的氣體,低耗能藍芽則負責將偵測結果上傳至APP。使用者需在APP持續輸入每日飲食,以「沙拉」為例,輸入越具體的名詞如輸入食材「花椰菜」,得到的結果就能越準確。APP最後將比對放屁次數和飲食,推測使用者該避免攝取哪些食物。 人平均一天排氣約10至12次,其中許多次通常不會有感覺。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主任謝藍琪指出,放屁主要是因為腸道裡有氣,而這些氣體會從嘴巴或肛門排出。 放屁的原因還有很多:吃東西時若吃得太快、狼吞虎嚥,不少氣體也會跟著吞進肚裡;另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或是洋蔥及豆類食物,以及汽水等碳酸飲料這些容易產氣的飲食,吃多了也會造成放屁。謝藍琪也提醒,若一整天下來都在排氣,腸胃可能有問題,最好就醫。 「也許你無法控制放屁,但你可以減少放屁的次數。」納西索認為,放屁和飲食習慣有關。消化食物時,氫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會累積在腸道裡,要減少這些氣體,只需適當調整飲食習慣,便可避免像在重要場合或在電梯裡放屁這類尷尬的事情發生。納西索估計,使用者最快能在一至兩天內得到追蹤後的分析結果。 納西索花了數月設計放屁偵測器「CH4」原型,並已經親自試驗過。他希望偵測器將來可以成為真正的商品,並在群眾募資平台「敲門磚(Kickstarter)」為這項設計募集資金,最後募得3827美元(約新台幣11萬7726元)。納西索未來打算改良偵測器原型,重新設計偵測器的電路板,縮小藍芽模塊,騰出空間來放更大的電池。他期望能打造出更小、更持久的偵測器,並且完成APP的應用開發,創造更優質的使用經驗。
【學生意見遭忽視 校內餐廳不對「胃」三】校盡把關責任 保障用餐品質
專題
第1595期
【學生意見遭忽視 校內餐廳不對「胃」三】校盡把關責任 保障用餐品質
2015-04-30
輔仁大學本學年重新開放學生餐廳「文園」,用餐人潮絡繹不絕。  圖/施淳仁提供【副刊記者/黃鈞浩 劉翊怜 余聰傑】「我們用心,讓你吃的安心。」如同這句知名食物廣告台詞,多所大學積極改善學餐飲食及衛生環境,與廠商簽約時嚴格把關食物品質、價格,或建立完整評鑑標準,給學生更優質的用餐環境。輔仁大學校內餐廳「文園」環境未與外界隔絕、食物放置地面等衛生問題,103年因統包商遲遲未改善而遭校方撤換。輔大總務處104年新招統包商,除要求學餐環境衛生,廠商也需依教育部規定,申報食品來源,把關食物品質。輔大廣告傳播系學生施淳仁肯定新學餐,認為環境比過去整潔,食物也較好吃,美中不足的是價格偏高。輔大總務長劉希平則說明現在對食物品質要求高,故價格才較高,並稱道:「目前也已擴大規範所有校內餐廳,都須通報食材來源。」不同於一般大學透過統包商經營學餐,淡江大學選擇直接與店家簽約、談合作。淡江總務處資產組人員汪家美表示,少了中間統包商可節省成本,學餐價格較外面低廉。她也強調衛生檢驗採累罰制,「違規兩次依合約罰新台幣1000元,三次再加倍,滿五次則和該店家解約。」交大總務處在網路上提供學生客訴管道,校方每學期也會評估承包廠商表現,標準包含問卷調查分數、顧客客訴次數、統包商、店家整體考核等,採納學生、總務處、餐飲管理委員會等多方意見,統包商若成績連續兩學期未達60分則遭撤換。交大前餐飲管理委員會學生代表謝宜靜指出,負責校內三家早餐店的統包商在本學期因評鑑不及格被要求退出校園,可見評鑑確實發揮作用。部分學校也在校內推動健康飲食,中央大學自100年推動校園「綠色餐廳」七大認證,要求餐廳選用當季在地食材、廚房作業衛生、烹調方式少鹽、少調味料等。但目前僅有四家校內餐廳通過標準。中大中文系學生紀杏亘表示,通過認證的「松果餐廳」雖健康但不美味,「湯麵、義大利麵都超稀。」她說,學生還是寧願選擇到較遠的校外吃。台師大健康中心營養師張雅萍說:「有些餐廳會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食品安全上沒有重大違規,但並非學生想要的類型。」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教授盧立卿則主張,學校應提供學生價格合理、食材衛生健康、烹調美味的食物。在清大推動學生自製餐點的「小大。清華夢想廚房」團隊隊長程國昊表示,承包商可多邀請具特色、使用當地小農食材的餐廳進駐學校,學生便可以在校內品嘗更營養、均衡的美食饗宴。第一篇:【學生意見遭忽視 校內餐廳不對「胃」一】統包制獨壟招商 連鎖店進駐無法可管上一篇:【學生意見遭忽視 校內餐廳不對「胃」二】溝通管道失效 需求難傳達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