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專題
第1808期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8
【記者李宸緯、王振驊、廖奇典、姚孟汝報導】偌大的廳堂裡,棋盤在長桌上一字排開,數十位小棋手專注凝視著黑白交錯的盤面,落子聲和計時器的聲響此起彼落。這裡是台北市體育總會舉辦的新苗成長盃,也是許多孩子的圍棋比賽初體驗。賽後,優勝者抱著獎盃回家,如果他們決定走上圍棋的道路,便會來到一扇名為「職業棋考」的大門前,而門後是多數圍棋愛好者的終極目標——職業棋士。 在圍棋這項專業領域上,從小投入至關重要。多數棋手是在年幼時,由家人引導入門,進而踏上棋藝之路。現業餘7段的吳肇漢在父親的引導下,自幼稚園開始圍棋生涯,小學便進入棋院接受專業訓練。另一位棋手楊孚德起步稍晚,在七歲時才接觸到圍棋。他分享,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父親將他送至圍棋老師門下學藝,從此踏上學棋之路。現年20歲的曾子倫也因家人引薦而在小學時加入圍棋社團,「爸爸覺得圍棋可以練定力就讓我學圍棋。」他說道。曾子倫後來經啟蒙老師的推薦進入中華棋院暨兒童圍棋道場,進一步專精棋藝。 業餘圍棋的程度鑑定有級位與段位之分,初學者必須從級位開始挑戰,當棋手參與中華民國圍棋協會(以下簡稱中華棋協)的升段賽,在比賽中取得4勝1敗,即可升至段位。目前國內的業餘段位制度主要分為1至7段,棋手得不斷地在賽事中取勝才能升至更高段。而業餘6段以上的棋士,便有資格參加一年一度的職業棋考,成為令人憧憬的職業棋士,「那時候有聽老師講到有職業棋士這個東西,就是圍棋走到比較頂端的時候就會變成職業棋士,算是有嚮往。」現職業三段棋士詹宜典說。 職業棋士的晉段之路相當嚴苛,許多強者在這扇窄門之前倒下,使之成為一項極具難度的目標。曾子倫在經過無數的對局中磨練實力後,成功站上了業餘6段的門檻。然而,當他在試圖邁向7段的關卡之中,卻如同撞上一堵無形的牆。在台灣,升業餘7段的比賽通常是在64名選手中取一名,這和業餘5段升6段的16取一有很大的難度落差。一次次的挑戰與失利,讓曾子倫的信心逐漸被磨蝕,「想要像以前如此輕鬆升段或得名,已經做不到了。」曾子倫回憶起過往時說道。面對停滯不前的現實,他開始對圍棋感到迷惘,甚至有段時間幾乎完全放棄了棋盤,直到決定轉入大安國中圍棋重點班後才漸漸地拾回對於圍棋的熱愛。 「其實就考職棋(職業棋士資格)的年紀來講,國二已經算比較大了。」曾子倫坦言,多數想考取職業的棋手,會從小學開始密集訓練,國中起步便難以追趕他們的腳步。除了時間落差,學業壓力也是一道難以跨越的牆,當時的圍棋老師建議曾子倫,可以效仿自己以前讀私立學校的做法,跟學校請假來處理沒時間練棋的情況。然而公立學校不容許這樣的做法,這也導致曾子倫後來遭通報中輟。國中這段練棋的時間對曾子倫而言,不僅是學業的挑戰,也是心理上的壓力,「那段時間算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他回顧道。被通報中輟的同時,曾子倫更因為學校的事情背負壓力,「那時身邊一些同學的家長對我有偏見,甚至因此同學間會出現言語霸凌。」他說道。此時的曾子倫,面對的不僅是外界的質疑與冷眼,還要承受比賽成績接連失利的打擊,業餘6段的多場比賽中,他在六盤局裡都僅獲得二至三勝的成績。而這一切,直到他在2020年拿下台灣具代表性的業餘比賽,吳彫枝盃全國圍棋公開賽冠軍,成功升上業餘7段,外界的眼光才開始逐漸改變,「此後身邊就已經沒有再聽到什麼我棋力不行之類的話。」他說道。 吳肇漢也經歷過這段學業與棋力的拉鋸,回憶起在新北市南山中學圍棋專班(現為南山中學圍棋隊)的日子,他曾試圖兼顧課業與棋藝卻力不從心。「我們早上只上四節課,下午一點到晚上八點半都在圍棋班。」吳肇漢說道。這些棋手回家後還要應付課業、持續練棋,往往難以應付緊迫的時間壓力。為了補上學科進度,吳肇漢的家人曾花費近十萬元購買線上學習教材,仍因無暇使用而徒勞無功。最後,吳肇漢選擇全力拚棋,放棄課業,然而在強調升學的社會氛圍中,這樣的決定難免招致父親質疑。針對棋手們的困境,中華圍棋職業協會執行秘書周平強說:「不要想兩件事都要同時完成。雖然是有可能,但真的會非常辛苦,不如專心選一條路發展。」 對於想升段甚至往職業化發展的棋手而言,國中才開始學棋已屬晚起步。多數專班學生必須在短時間內追趕棋力、應付比賽,又不免被升學制度緊箍。圍棋與課業之間的取捨,從不是輕而易舉的決定,而是每位棋手在時間與壓力之中不斷拉扯出的抉擇。更殘酷的是,並非每位走入專班的少年,都能順利走出自己的棋路,這項制度為熱愛棋道的少年提供舞台,卻難以保障一條通往職業的穩定出口。 升上業餘7段後,曾子倫成功申請自學,開始積極準備職業棋考。此後的四年裡,打譜(註一)、解死活題(註二)、線上對弈成了曾子倫的日常,他閉關修煉,棋力日漸提升。曾子倫如此拼搏的主因,便是台灣嚴苛的職業棋士考試制度。 註一:覆盤已結束的棋局,嘗試理解每手棋的意圖以增進棋力。 註二:針對棋盤上的局部棋型,思考攻擊或防守的最佳策略。 在台灣,有兩扇大門為想當職業棋士的人們而開,成為「院生」或報考「社會組」,但無論哪扇門,都會在20歲之後無情的關上。這項嚴苛的規定,源於國際上逐漸降低的職業棋士平均年齡,「像社會組本來是30歲,現在是20。院生以前也是22(歲),現在是16。」中華棋協常務監事陳昌言說。據研究,相較於前人,近代職業棋士在更年輕時就達到更高的實力巔峰,隨後開始迅速下滑,如近幾年剛成為職業棋士的Z世代會在25歲前開始衰退,這意味著若太晚當上職業棋士,便可能錯失寶貴的巔峰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院生」制度應運而生。「院生」是指在小學就已升至業餘6、7段,並在特定機構的年度選拔中脫穎而出的棋手,「我們目前院生招收進來的上限是大概14歲左右,到國二之後就算超齡了 ,可能就沒有辦法來考院生選拔。」海峰棋院院生師範曾品傑說。從十二月到隔年的六月,48位院生每週末會在棋院裡集訓,上午聽棋譜講解,下午進行密集的分組排名實戰。半年後,積分最高的12名院生將獲得資格進入「院生組」職業棋考,最終勝出的前兩名將成為當年度的新科職業棋士,而剩下的十人則有第二次機會,直接進入「社會組」複賽角逐職業資格。 當院生的日子總是在競爭中度過,從各地來的小棋手個個天賦異稟,都為了僅有的兩個名額傾盡所有。初來乍到的菜鳥往往會在敗戰中,體會何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那時候的(院生)A組後來很多都是(成為)職業(棋手),就是一個我比他們大,還完全下不贏的概念。」楊孚德提及自己院生時代的「怪物」們,自那時起他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竟能如此巨大。「那一年升到A組後我是全敗。」他苦笑著說。 而其他和曾子倫一樣非院生的業餘6、7段棋手則會報名「社會組」職業棋考。初賽會以瑞士制(註三)篩選出約14位的選手,加上院生組落榜的十位院生進入複賽,這24名選手會分成兩組進行,他們必須在12人的車輪激戰中擠進前四名,才能進入決賽圈,最後決賽階段則在兩組晉級的共八位選手中決出兩位,成為新科職業棋士。 註三:瑞士制是比賽配位的規則,成績相同或最相近的選手進行比賽。勝者獲得1分積分,負者不得分,平守則雙方各得0.5分。不管勝負如何,所有選手都進入下一輪。每一輪的配位根據此前的積分決定,勝者對勝者,負者對負者。 不同於院生只有12人的「少數菁英」競賽,社會組的初賽很容易就有上百人報名,抽籤的運氣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曾子倫提及自己某一年倒楣的經歷:「我那一區剛好是有進社會組決賽的人全部抽在一起,基本上每一輪都相當於最後決賽大廝殺這樣子。」職業棋考的另一個特點是充足的思考時間,當每一手棋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微小的失誤就變得更加致命,這也帶給棋手更大的心理壓力,「我其實很享受下慢棋,但因為自己信心不太夠,可能就更猶豫,然後下了又畏手畏腳這樣。」另一位棋手陳芊瑜坦白,他覺得下慢棋能提高雙方對弈的水準,卻也因為棋考的壓力而未能如常發揮實力。 「2020年(我)是直接初賽就被刷掉,2021因為疫情所以沒有(比賽),然後22到24年都有去考。」曾子倫回憶起數年來的征程,自己從職業棋考初賽、複賽,最後晉級到決賽,每年都再更進一步。2024年是曾子倫最後的機會,他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最後戰績與另一位棋手並列第二,進入加賽環節,哪一方獲勝便榮升職業棋士。「其實在考試前,我沒有直接把他當成自己最主要的對手。」曾子倫回憶當時的對手:「因為我的棋風算剋制他,所以(在棋考前)我當時還沒輸過他。」複賽的11盤棋,曾子倫豪取八連勝,幾乎已提前拿到決賽門票,輕敵的他在第九盤與這位棋手對奕時大意輸棋,也感受到對手的棋風開始有所改變,「當時我其實放得有點太鬆,下得沒有那麼謹慎。」曾子倫說。兩人於決賽再度交鋒,對局中曾子倫漸漸感到有些吃力,但仍艱難贏下,然而最後的加賽終究功虧一簣,「我那時候感覺我一開始就吃虧了,然後一下子就崩盤,那盤棋就輸掉了。」曾子倫說,語氣出奇的平淡,而他的職業夢也就此畫上了句點。 落榜對於棋手們的打擊非同小可,對他們而言,圍棋在過去幾乎佔據他們人生的一大半,並於其中投注大量地心思和時間。楊孚德後來仍有參加社會組棋考,但依然無緣職業棋士,提到落榜後的心境,他說:「我後來大概廢了一年,我自己什麼都不想做,過了一年,有點像在療傷,當下應該沒辦法接受(比賽結果)。」 不過即使通往職業棋士的大門已經關上,也不代表棋手們的圍棋生涯就此戞然而止。在職業棋考碰壁後,曾子倫選擇教棋維持生計,「我目前手上都是個別課的學生,應該是三到四個,也有當國小助教,之前有段時間,是在棋院當那種『奕廳老師』(註四),但薪水沒有到我想要的程度。」他補充。而楊孚德也分享他在教棋這條路上的心路歷程,高中開始自學的他,脫離校園生活已有一段時間,因此後來進入大學後,他發現自己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也對於這樣的生活感到疲倦,「所以我後來就是沒讀(大學)了,剛好以前的高中老師有找我去教棋,然後我才開始朝教學這件事情去執行。」他說。此外,他提到在教學的過程中,學員的回饋,使他逐漸走出落榜的陰霾,「我後來回去讀大學的時候,其實面對人群我有點沒辦法,但是小朋友是單純的,當你在台上跟小朋友講話的時候,你就開始對於接觸人群這件事情慢慢地克服。」楊孚德補充道。 註四:在圍棋中,「奕廳」指的是與同儕間練習對奕的場所,而奕廳老師則負責在旁指導學員下棋。 除了透過教學維生,也有部分業餘棋手透過賽事獎金賺取額外收入。曾子倫補充:「有一部分人當年社會組就差一點考上,最後就是在臺灣當獎金獵人。」但同時,他也強調,能以職業賽事獎金維生的棋手並不多,最終還是必須另謀出路。海峰棋院院長林敏浩說明:「現在大概是業餘初段到7段之間的比賽會有設小額的獎金,業餘最高段位是7段,6、7段組的獎金是會多一點,多的話大概是可能1萬5000至3萬,然後一年可能會少數有一、兩場5萬甚至10 萬的。」 上述提到的收入來源,對於這些棋手而言僅能提供溫飽,該如何運用現有所學找尋合適的工作養活自己,成為這些棋手的一大課題。身為棋手母親的廖容惠,一路看著自己孩子在圍棋這條路上成長,他說道:「年齡越大的話,變成要受到未來的經濟壓力,家裡不可能一直養著你去比賽,你一定要學會去賺錢養活自己,這是每一位棋手所要面臨的選擇。」 對於這些棋手而言,為準備職業棋考而荒廢的學業,成為追上同齡人的一大鴻溝。海峰棋院院生師範曾品傑補充:「當國中、高中一直都自學在圍棋上,其實已經落掉了蠻長一段的學業,哪怕大學再回去念書,相對唸國、高中共六年的同學還是稍微辛苦一點。」不過仍有部分棋手在進入大學後,全力經營課業、社團活動與人際關係等,踏出全新的方向。陳芊瑜在無緣職業棋士後,便專注於校園生活並考取研究所。目前在遊戲產業工作的他,運用在大學所學到的數學專業,協助公司開發遊戲。而吳肇漢後來則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英語系,他分享:「我以後應該會想當老師,就一般老師,還有英文老師,這些我應該都會去考,圍棋的話可以當作外快,還可以順便接個社團老師。」雖未能成為職業棋手,但他們憑藉圍棋磨練出的專注與韌性,早已在另一個舞台上綻放自我。 Go Go先生(賴昶宏)為目前國內少數從事圍棋自媒體的Youtuber,曾因沒考到職業棋士資格而一度迷茫,不過結合傳播領域的能力與知識,他走出與一般棋士不一樣的路。他說:「我開始思考,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能夠留下什麼東西,所以我開始往(自媒體)這個方向去走、去做推廣,不像以前純走競技。」他也期盼透過影片的製作,分享自身經驗,讓後輩看見圍棋不一樣的可能性。 無論是職業棋考的落榜者,或是中途轉換跑道的棋手,從這些真實經歷來看,即便在不同的道路上奮鬥、從事的行業與圍棋無關,但他們的生活依舊與圍棋有所連結,圍棋的精神也深刻地烙印在他們心裡。楊孚德強調:「如果我們仔細去思考的話,可以發現其實下棋對人生的幫助真的很大。因為每一手棋,就像你人生中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有它的意義存在。」或許離開了棋局,但圍棋早已成為棋手們生命的一部分,靜靜地引導著他們走向各自的精彩篇章。
大學生圍棋十傑賽 激烈對弈爭赴日交流
體育
第1795期
大學生圍棋十傑賽 激烈對弈爭赴日交流
2024-10-04
【記者王立昊報導】全國大學生圍棋十傑賽(以下簡稱十傑賽)於9月28至29日在海峰棋院舉行,吸引35名大學業餘棋士,最終由國立成功大學柯智幃以全勝之姿奪冠,並與國立臺南大學翁翊雲,一同取得世界大學生圍棋王座戰(註一)的代表資格。 註一:在日本舉辦的國際學生業餘棋士比賽,將由全國大學生圍棋十傑賽的男女最優者獲選為台灣代表。 比賽以瑞士制(註二)展開五場交鋒,在諸多好手相互對弈,分出高下後,最終戰國立成功大學由柯智幃持黑棋對決開南大學楊孚德。賽後柯智幃分析道:「局中難以判斷每一手優劣,就順著棋理去下。」掌握優勢後便謹慎應對每個攻防,即便中後盤楊孚德因形勢落後選擇背水一戰強行進攻,柯智幃冷靜化解後,仍取得最終勝利。 註二:每場以當前的戰績決定,每位選手分別與自身戰績相同或最相近的選手相互對戰,取全勝者為冠軍。 世界大學生圍棋王座戰將在明年二月於日本舉行,聚集各國高水準的業餘棋士。首次參賽就獲得資格的柯智幃分享喜悅:「自己通常在南部比賽,但上次到棋院參賽覺得環境很好,十傑賽也比較競爭,因此特地北上,沒想到自己能勝出。」同時他也期待與各國好手交流。 以「女子最優」獲得資格的翁翊雲同為首度參賽,他表示:「只是覺得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機會參加大專賽就報名,沒想到能獲得出國比賽的機會。」面對機會難得的國際賽,計畫補足自己開局較弱的缺點,下出精彩的對局。 海峰棋院老師鄭皓文也介紹十傑賽的意義:「這項比賽提供給台灣年輕棋士切磋交流的機會,同時選出代表,出征國際賽,希望能在國際殿堂取得好成績,並吸引更多人關注圍棋。」而談到圍棋發展與舉辦賽事的難處時,鄭皓文則說:「少子化的因素,新學圍棋的孩子會越來越少,賽事也多須仰賴廠商的贊助,但棋院會持續透過提供賽事協助推廣圍棋,增加棋士之間的交流。」院長林敏浩也期待體育部成立後,能有更多經費投入在圍棋發展。 談到棋涯規劃時,雖然兩位代表皆將圍棋視作休閒,但有圍棋教師經驗的翁翊雲同時期許自己能延續教學生涯,並分享:「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我認為圍棋能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希望更多小孩透過圍棋培養挫折容忍度,柯智幃也補充說道:「如何判斷落子位置與即時止損都很重要。」自己思緒的靈活度跟計算力都是因圍棋而養成的。
雙城盃圍棋交流賽 台滬青年隔岸對弈
體育
第1785期
雙城盃圍棋交流賽 台滬青年隔岸對弈
2023-11-16
2023雙城盃圍棋交流賽共匯集20位青少年,與上海市的選手一較高下。 圖/林詩祐攝【記者林詩祐台北報導】2023雙城盃圍棋交流賽12日在台北市典空間展開與上海市的隔空對弈,相較一般圍棋比賽中此起彼落的「嗶嗶嗶」計時鐘聲,取而代之的是滑鼠敲擊的聲響。從200多位青少年中脫穎而出的台灣代表選手們,經過一天與上海選手的對弈,最終以14:6打敗上海隊,取得青少年聯棋賽組勝利。 台灣選手年齡橫跨國小至大學生,但無論年紀皆全神貫注於眼前棋局。 圖/林詩祐攝少了計時鐘的聲響,現場安靜氛圍顯得更加的壓抑和緊張,各選手緊盯電腦,深怕自己錯看對手的落子。第二次參與比賽的中原大學張瑋成表示,線上對弈時常會被外在的事物影響而分心,無法像實體下棋時專注在下棋本身。已經參與第三次交流賽的國立政治大學張東邑感同身受。他提到自己現在較常使用線上練習,但缺乏臨場感。他也談到,現代棋手多使用電腦AI進行復盤,經過運算的結果與建議大多相同,導致選手擅長的打法越趨相似,因此如何應對後期對手的變化才是關鍵。雙城盃圍棋交流賽開辦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參與人數不斷上升,也新增許多項目。除了青少年組別之外,更加入職業選手巔峰賽,和職業棋士與企業家的聯棋賽,不僅增加比賽精彩程度,現場參賽的青少年選手也可以在現場觀摩與學習。張東邑進一步補充,過去雙城盃曾納入職業選手與青少年的對弈,但今年沒有保留該賽制。他期望未來能繼續保留,讓青少年更切身學習職業選手對於棋局的剖析和策略思維。談到該賽事舉辦的初衷,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副秘書長鄭建華說明,雙城盃的核心價值在於彼此的交流,相較於營造雙方爭奪勝利的緊張氛圍,更傾向於讓選手放鬆以互相學習的態度交流切磋棋藝。去年也首度加入線上相見歡環節,讓兩岸選手認識彼此,在比賽之餘分享對於棋藝的看法,也給予對方信心喊話。而針對該賽事的未來發展,今年雙方的主辦單位正著手規劃,期待明年能讓兩岸選手面對面下棋。除了在線下切磋棋藝以外,也帶來更多兩岸圍棋文化的交流。 台北市與上海市透過線上連線的方式,觀看到對方比賽現場當下的即時影像。 圖/林詩祐攝 此次職業選手巔峰賽更是派出台北選手前往上海市,與對手面對面對弈。 圖/林詩祐攝
冠亞之爭「棋」鼓相當 曾品傑衛冕大學生圍棋賽
體育
第1774期
冠亞之爭「棋」鼓相當 曾品傑衛冕大學生圍棋賽
2022-12-07
【記者彭嘉輝綜合報導】「嗶」聲此起彼落,選手輪番按下計時器,聚精會神落子。因疫情睽違兩年的111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於3日在臺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活動中心揭開序幕,個人賽段位A組最終由佛光大學曾品傑擊敗國立成功大學林昱霖達成二連霸。個人賽共進行五盤賽事,選手依主分與輔分(註)排序名次。第五盤,職業棋士二段曾品傑對上業餘七段林昱霖的賽事,由於兩人皆未嘗一敗,因此形同冠軍賽。佈局階段,雙方互相占地、戰況激烈,曾品傑雖一度因失誤導致情勢危急,但他在讀秒階段發現林昱霖陣列上的缺失,並藉此一步步挽回劣勢,最終以一目半之差拿下勝利,成功衛冕冠軍。註:每贏一場得一主分,並依此排名,若主分相同則改比輔分。第一輔分為所戰全部對手主分和;第二輔分為所負全部對手之主分和;第三輔分為雙方交戰之成績,輔分高者名次靠前。 佛光大學曾品傑說明,國立成功大學林昱霖戰術顯然要與他堅持到官子階段,所以雙方棋盤下法偏向互相爭奪土地,比拚最後誰圍的土地較多。本場冠軍賽鏖戰一小時,最後曾品傑以一目半之差斬獲二連霸。 圖/彭嘉輝攝與曾品傑一戰中,林昱霖採快攻戰術,試圖延緩讀秒階段到來,可惜最終未能成功,林昱霖說:「開始讀秒後,因為實力與職業棋士有所落差,導致情勢慢慢脫離自己的掌控,輸掉這盤對局。」一度落於下風的曾品傑則說道,自己當下因出現失誤而感到緊張,幸好之後及時穩住陣腳,將局勢導向勝利,「後來想說不能氣餒,這盤棋還沒有下完,隨後很快投入到棋局當中。」 他也開心地表示,達成連霸並把冠軍留在佛大是一件值得感動的事情。 國立成功大學林昱霖認為冷靜、理性以及抗壓性是圍棋所需的重要能力 。當遇到抉擇時,保持冷靜才能理性地做出適當的判斷。 圖/彭嘉輝攝本屆賽事,主辦單位將過往於早上開始的個人組賽程移至下午,以減少參賽選手須提早一日抵達現場的參賽成本,同時也更改計時方式避免比賽過晚結束。往年賽事採基本時間25分鐘,結束後進入讀秒階段、每10秒須下一手棋,三次超時即判敗的規定,本屆則改採20分鐘、10秒、兩次的配置。林昱霖認為改制後時間減少20%,因此更須熟練自己的套路,以免在基本時間思考過久,在棋局前期即進入讀秒階段。 111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賽制方面,雙方各有基本思考時間20分鐘,用完後進入讀秒階段。讀秒階段10秒、兩次,意即每手棋僅10秒思考時間,有兩次超過10秒的機會,若再次超時,機器則判定「逾時裁定敗」。佛光大學圍棋隊教練林安迪表示,較快進入讀秒階段,能提升對局的可看性。 圖/彭嘉輝攝今年全國大學生圍棋賽參賽選手多來自佛大,其他院校報名人數相對零星。針對此現象,曾任佛大圍棋社社長的曾品傑認為,比起國中小學生,大學生較難對圍棋產生興趣,「許多人對圍棋抱有刻板印象,認為聰明人才玩得懂。實際上,圍棋的基本規則,比起象棋、西洋棋更簡單。」林昱霖則樂觀地分享,成大近年舉辦許多對外活動,以增加大學生下圍棋的意願,「像是與YouTube頻道交流、和臺大辦交流賽、邀請職棋老師來教學,我覺得目前正在邁向一個好的方向。」他也補充,目前已有國立體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越來越多大專院校將圍棋納入特殊選才的項目。 111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由佛光大學與中華民國圍棋協會主辦,佛光大學圍棋隊派出許多好手參賽。 圖/彭嘉輝攝談到職涯規劃,曾夢想成為職業棋士的林昱霖說明,由於他目前以大學生活及與家人相處為重,鮮少深入研究圍棋,因此將目標設在把握每盤棋局;已踏入職業的曾品傑則表示,比起成為優秀的競技選手,自己未來將更著重在圍棋的推廣與教學,期盼將過往經驗及觀念交給下一代,培養更多優秀的棋士。 佛光大學圍棋隊教練林安迪提及,佛光大學圍棋推廣計畫「巡迴列車」,讓圍棋隊成員到宜蘭小學實習,以培養教學能力。並引導同學到鄰近圍棋教室學習,讓圍棋人口基數增加。  圖/彭嘉輝攝
百名棋手對弈 圍棋賽改制增參戰意願
體育
第1740期
百名棋手對弈 圍棋賽改制增參戰意願
2020-12-16
【記者楊人熹台北報導】選手們運籌帷幄,沉著地思考賽局。109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以下簡稱大學生圍棋賽)於12至13日在台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舉行,今年開放選手可同時參與個人賽與團體賽,大幅增加選手參賽意願,人數較去年增加逾五十位。 圍棋是相當耗費腦力與體力的運動,一盤棋少則耗時半小時,多則耗時八小時以上。 圖/楊人熹攝在團體賽中,國立體育大學A簡靖庭、楊博崴和卓韋帆掌握局勢,奪得團體賽冠軍。團體賽共三台,每隊三人同時對弈。五場比賽打完,國體A與佛光大學A並列首位,因此採取加賽,最終由國體A取得勝利。其中,身為職業棋士的簡靖庭與楊博崴皆無敗績。雖然簡靖庭全勝,但他仍認為表現有所不足,「因為加賽採快棋(註),下棋節奏較不適應。」而楊博崴則十分滿意自身成績,不過他坦言,在一天內下六盤棋,對體力負擔很大。註:棋手的正規比賽用時為25分鐘,而加賽用時則為五分鐘,若未能在時間內完賽,剩下的每一手須於10秒內下完,並有一次超時機會,若機會用完再次超時,直接判定輸局。 國立體育大學簡靖庭為職業棋士,保持一週四天的練習,期許自己能朝更高層級邁進。 圖/楊人熹攝往年的大學生圍棋賽會邀請日本、泰國等亞洲國家出賽,為比賽亮點之一。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僅國內隊伍參戰,「一開始很緊張,很怕沒有人來參加比賽。」主辦單位、佛大圍棋發展中心主任林安廸說道。但本次賽會共有破百名棋手報名,超乎預期。此外,佛大圍棋發展中心於今年變更參賽制度,選手可自由參與兩組賽事。多數選手為了學校榮譽而參加比賽,也可拚搏個人獎項。 國立體育大學楊博崴沉著應戰,冷靜思考每一手棋,個人六戰全勝,幫助隊伍奪下團體組冠軍。 圖/楊人熹攝談起台灣下棋人口,林安廸表示,受少子化影響,國內棋手人數有下降的趨勢,而下棋年齡大多集中在國小和國中。他提到,青少年棋手若無意朝職業棋士之路邁進,多半會以課業為考量,而逐漸淡出圍棋界,或成為業餘棋士。在台灣,選手若想成為職業棋士,必須報考一年一度的棋士選拔,最終僅二至四名選手能獲選,且報考年齡也有所限制,一般業餘男性棋手為20歲以下,女性則為22歲以下,「我原先有成為職業棋士的夢想,但因為超齡只能放棄。」佛大林明說道。 受到少子化影響,國內學棋人口日漸減少,且圍棋初學門檻高,要培養出優秀好手實屬不易。 圖/楊人熹攝林明為佛大圍棋發展中心培育的業餘棋士,他表示,既然無法朝職業方向前進,他將協助推廣圍棋,也期盼此舉能激發孩童對圍棋的興趣,提升下棋人口。 此次賽事吸引許多大專圍棋好手共襄盛舉,每個人都想代表學校爭取榮譽,拿到第一名。 圖/楊人熹攝 
步步「圍」營配對賽 台清組合勇奪冠
體育
第1706期
步步「圍」營配對賽 台清組合勇奪冠
2019-09-26
【記者支琬清綜合報導】黑白棋錯落於棋盤上,四名選手圍著棋盤神色凝重。隨著賽事進行,選手交替下棋的速度加快,各處棋鐘敲響,提醒選手們賽事即將結束。這是圍棋配對賽,不同於一般圍棋比賽,是男女搭檔的二對二智力運動,更加考驗選手們彼此默契。「第30回國際業餘圍棋配對賽台灣代表選拔賽暨第6屆世界大學生圍棋配對賽」20日於台北舉行。本屆比賽由中華民國圍棋協會主辦,不僅為業餘棋士帶來展現棋藝的舞台,亦是大學生棋士爭取前往國際賽機會的場域。最終比賽結果由國立台灣大學佟鈺麒和國立清華大學林曉彤勝出,獲選代表台灣出賽於12月在東京為期六天五夜的世界大學生配對賽。 因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的秘書長目前正在海外,本次比賽的裁判長由周平強老師擔任,向參賽選手宣讀比賽規則。 圖/海峰棋院提供「出國比賽可以遇到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已經兩度代表台灣出賽的林曉彤分享,自己生性害羞,前幾次出賽僅跟會講中文的選手溝通。但去年有嘗試與歐美國家選手聊天,並表示外語能力真的很重要。而談到即將來臨的世界大學生配對賽比賽,他則有點擔心的說:「因為大學的比賽本來就比較難下,換了新搭檔,所以不確定能不能好好發揮<b>,也不確定練習時間夠不夠。」 林曉彤坦言自己其實比賽當天未完全發揮實力,有幾局一開始下錯棋步,是到最後才反敗為勝。 圖/支琬清攝對此,去年曾在國際賽場拿下第三名的蔡昀哲與陳芊瑜建議,參加國際賽事保持平常心即可。他們認為,出國比賽可以提升下棋的信心,也增加不少比賽經驗。另外,曾經同樣是學生代表的國立政治大學覃大中則表示,在國外比賽能夠學習各國選手的特長,以及不同國家選手下棋的方式。 去年於國際賽事獲得第三名的蔡昀哲、陳芊瑜面對緊張的第二場選手,思索下一步的棋招。 圖/支琬清攝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副理事長劉儷琳指出,日本在配對賽上的表現一向較好,加上日本有成立配對協會,比起台灣有更多資源,也經常搭配練習。他表示,台灣在國際賽事上的表現其實不差,更曾獲得亞軍,但在默契上仍需長時間的練習與磨合。劉儷琳說:「大學生組都是精挑細選的,像林曉彤今年是第五次參賽,比賽經驗很多,希望今年能拿下好成績。」棋協解釋,配對賽因在規則上不同於傳統圍棋,充滿趣味性且易入門,希望選手在享受比賽的同時也能奪得好成績。 比賽經歷五輪對戰後,於下午6時結束,並頒發得獎名次,所有受獎者與裁判長一同合照,留下紀念。 圖/海峰棋院提供
圍棋賽保障女子得獎名額 提高女選手參賽意願
體育
第1691期
圍棋賽保障女子得獎名額 提高女選手參賽意願
2018-12-06
【記者陳宣懿台北報導】「逼逼、逼逼逼、逼」計時鐘聲此起彼落,選手們在時間壓力下,各個沉著應戰,爭取佳績。「2018全國大學生圍棋賽暨FGU亞洲區大學生圍棋賽」1日於台北市立大安國中舉行,今年的團體賽制僅供段位選手報名,女子團體組報名隊伍從去年九隊至今年僅剩三隊,人數不如以往。女子團體組參賽者、佛光大學學生林明、朱薇庭和周佳盈下棋眼神銳利,展現綜觀全局的氣場,最終以三勝兩負的成績,奪得團體女子組第一名。此次團體賽僅三組女子組,因此與男子組混合競賽。每場團體賽共三台,每隊三人同時進行,共有五場比賽,其中,周佳盈五場拿下全勝,「一開始會擔心時間不足,影響下棋的思緒。」周佳盈表示,脫離開賽時的亂流後,善用選手思考的時間,掌握比賽節奏,狀況逐漸回穩,時間控管和對手主動認輸,是個人五連勝的主因。參賽選手、國立體育大學學生蔡儀萱表示,一般圍棋比賽男子選手較多,男女比例不均,導致女子選手獲獎機會較低。本次比賽團體賽採男女混合對戰,但男女子分別授獎,保障女子得獎的機會。「因為賽制對女選手的保障制度,讓我們有較高的意願參與比賽。」蔡儀萱認為,一般比賽並無保障女子得獎機會,女子選手會因考量每次報名費的支出,偏向不參與棋賽。參賽選手、十傑賽女子首傑、國體學生吳文婷也認為,得獎機會是提高參賽意願的重要因素。圍棋棋力依照個人學習經歷和實力分為級和段,級較為初階,段則較進階。此次團體賽僅開放具段位的選手報名,不像去年開放級位的選手參賽。「就算是初段的選手也希望可以一同出賽。」吳文婷坦言,國體女選手不足,僅兩人報名,最後一台只能棄賽,造成比賽成績不佳。希望學校女棋手不管段位高低都可以一同出賽,就可免於棄賽困境。「協會舉辦全國女子圍棋公開賽、全國長青圍棋賽以及全國大專盃圍棋錦標賽,皆是提高女子參與圍棋的方法。」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秘書長秦世敏表示,協會近年來舉辦各項國內外賽事,更在女子公開賽補助選手車馬費。希望藉此提升台灣圍棋女子人口,提高全台圍棋人口基數,也期盼未來圍棋成為奧運比賽項目。 吳文婷沈著思考,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最終與蔡儀萱得到女子團體組第三名。 圖/陳宣懿攝 蔡儀萱一路過關斬將,以四連勝的佳績與吳文婷得到團體女子組第三名。 圖/陳宣懿攝 2018全國大學生圍棋賽暨FGU亞洲區大學生圍棋賽吸引來自各地的大學生一同共襄盛舉。 圖/陳宣懿攝 林明眼神銳利在棋盤上佈局,出手快狠準。以她為首的佛光女子代表隊摘下團體女子組后冠。 圖/陳宣懿攝 參賽選手中包含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六國的大學圍棋好手。 圖/陳宣懿攝
棋士交鋒爭為台出賽 女選手人數創新高
體育
第1659期
棋士交鋒爭為台出賽 女選手人數創新高
2017-10-04
曾平心與陳立穎兩位五勝棋士正面交鋒,最終由曾平心勝出。圖/張玟榕攝【記者張玟榕台北報導】緊盯棋盤深思,沉穩落下每一步棋。「2017年全國大學生圍棋十傑賽」,9月30日至10月1日於海峰棋院舉行,吸引42名大專選手一同鬥智,其中共有九位女子選手參賽,創歷年新高。國立體育大學曾平心與吳文婷分別奪下男女首傑,將代表台灣出戰「第16回世界學生圍棋王座戰」。本屆十傑賽女子首位競爭激烈,國立清華大學柯逸寧比完前五場後暫居第一,卻在最後一場不幸敗北,以三勝三敗成績讓出代表權。吳文婷為首的三位女將則緊抓機會,先後拉出連勝氣勢,皆以四勝二負作收。在戰績互咬的情況下,比較第一輔分,計算各自對手勝場數的總和,最終吳文婷以19分順利出線。吳文婷表示,今年參賽選手實力堅強,能有這樣的成績非常意外,「取得代表權後,希望能好好下完每一場棋。」此次賽事前十傑清一色為男子棋士,女子最優席位落於第11名。女生選手所佔比例及賽事成績,與男生相比仍顯弱勢。柯逸寧提到,圍棋是勝負分明的運動,並非每個人的個性都喜愛如此,「身旁很多女生從小學一學,後來就沒興趣繼續下去了。」獲女子第三、佛光大學的林明則認為,男女生的學棋能力其實差異不大,問題出在從小學棋的人口基數上。中華職業圍棋協會秘書周平強表示,台灣目前有專門為女性舉辦的圍棋職業及業餘賽;設有圍棋專班的台北市立大安國中,招生時提供女性保障名額;晉升職業棋士的考核,男女亦適用不同標準,「希望能透過不一樣的方式,提高女生的參與程度。」本次十傑賽採用瑞士制,戰績相同的棋士捉對廝殺,直至產生一位戰績全勝的選手為止。在決定首傑的「天王山之戰」中,曾平心遇上淡江大學的陳立穎。同為五連勝的兩位選手起先賽況膠著,當雙方採用對殺手段正面迎擊,曾平心掌握對手計算及判斷上的失誤,中後段便順利接管比賽,讓對手投子認輸。即將再度代表台灣出征王座戰,曾平心說:「上屆比賽拿到第六名,這次目標希望能超越上次的成績。」 完賽的選手緊盯轉播螢幕,關心他組賽事狀況。圖/張玟榕攝 最後一場賽事,吳文婷持白以半目之差險勝對手。圖/張玟榕攝 今年前十傑皆由男生選手獲得,吳文婷以第十一名獲女子最優。圖/張玟榕攝 國體的曾平心(右)及吳文婷(左),分別以優異成績奪得世界賽代表權。圖/張玟榕攝
女棋士新紀錄 林曉彤將赴日出賽
體育
第1631期
女棋士新紀錄 林曉彤將赴日出賽
2016-10-05
【記者邱舒恬台北報導】「2016年全國大學生圍棋十傑賽」於1日舉行,此比賽聚集全國44位菁英棋士,每位選手都有業餘棋士六段以上實力(我國圍棋協會規定業餘最高為七段),賽況相當激烈。最後國立體育大學曾平心奪得首傑、國立清華大學林曉彤搶下女子成績最優席位,兩人將共同代表台灣赴日挑戰「第15回世界學生王座戰」。今年是女性圍棋選手表現最亮眼的一屆,首日三輪賽事連勝的六位選手中,女性就佔了一半。雖然最後只有二位女棋士闖進十傑,依舊寫下紀錄,有望打破台灣圍棋界陽盛陰衰的常態。 林曉彤不但取得挑戰學生王座戰的女子選手資格,更創下女選手在十傑賽中的最高紀錄。圖/邱舒恬攝賽況部分,首傑曾平心與國立金門大學許育豪對弈至中盤時一度瀕臨落敗,為挽回劣勢,他使出四處佈陣的積極下法、加上對手於讀秒時下錯子才扳回一城。對於能前往日本挑戰王座戰,曾平心表示首次參賽就能得此殊榮十分開心,「但還是會以平常心來準備。」 首次參賽就奪得首傑的曾平心。圖/邱舒恬攝去年首傑、國立中央大學鍾承恩在第二輪比賽時以3.5目之差輸給他賽前便十分關注的強敵。他表示此次對弈前身心未調整到絕佳狀態,所以雖然衛冕失敗僅得第六,「沒有感到特別遺憾。」 鍾承恩在第二輪對上強敵鄭明晃,以3.5目落敗失去衛冕資格。圖/邱舒恬攝鍾承恩分享體力也是棋士應鍛鍊的能力,「有時候下到後面已經不是單純棋藝上的較勁。」由於大型比賽時間可達八小時,因此除了實力以外,體力及心理狀態也被認為是得勝的關鍵因素。&nbsp;&nbsp;
把握對手「臭棋」失誤 郭乃福逆境險勝
體育
第1599期
把握對手「臭棋」失誤 郭乃福逆境險勝
2015-05-28
中央大學郭乃福奪得「103學年度全國大專盃圍棋錦標賽」段位甲組冠軍。圖/陳芳珂攝【記者陳芳珂宜蘭報導】「103學年度全國大專盃圍棋錦標賽」23至24日於佛光大學懷恩館盛大舉行。中央大學郭乃福最後一場比賽以一目半之差,打敗來自中國的台灣大學選手張廣,取得段位甲組冠軍。比賽中每人共比六場,勝場數相同者會共同進行下一場對弈,最終勝場數最多者為勝。郭乃福與張廣前五盤戰績皆為全勝,因此兩人進入最後對決。開賽後,郭乃福以黑子先手,並於前盤取得優勢,但中後盤張廣棋風漸趨強悍,不斷藉著強勢搶地逐漸占上風。反觀郭乃福則採取保守策略應對,不與對方正面交鋒,而改於他處佈防線。張廣原本已勝券在握,但在比賽尾聲,他不慎下了一子失誤「臭棋」,拱手讓出主動權,而郭乃福藉此機會一舉搶回十目,最終郭乃福以186目逆轉戰局險勝對手,奪得冠軍。張廣賽後形容,在進攻上他就如同派出大批軍隊出戰,而郭乃福則是讓兩名刺客進入陣營內,張廣隨後派出警衛追趕,「雖抓不住,也要搶他一點錢。」但最後張廣卻遭對手小規模暗殺而輸了大局。郭乃福表示,在張廣的強勢進攻下,中後盤時他稍顯落後,但在盤點剩餘空地數後,他並不放棄,並認為還有逆轉機會,最終他便靠著掠奪小地盤,並抓準對手失誤,成功扳回頹勢。張廣直言,他在搶得優勢後,「覺得這盤棋應該是輸不掉了。」但他卻在最後關頭因致命失誤而與冠軍擦肩而過,對此他表示相當遺憾。而他也坦承,自己較不擅長處理細膩的棋局,未來將針對此弱點特別加強訓練。同場比賽中,另一位曾奪下「第35屆世界業餘圍棋大賽」冠軍、中興大學的詹宜典,於這次比賽中獲得了段位甲組季軍。他表示,在第四場比賽中一舉擊敗職業二段、國立體育大學林杰漢後,讓他信心大增。而詹宜典原預期可擠進冠亞賽,卻在與張廣一戰中發生多次失誤,而與冠亞軍失之交臂。詹宜典表示,自己較擅長下慢棋,但相較世界賽,國內比賽選手的思考時間少了30分鐘,因此自己在時間壓力下,較易發生失誤。圍棋協會理事鄭建華表示,業餘圍棋在台灣已蓬勃發展,協會未來期望延續兒童圍棋,規劃一整系列從國小至大專校院的系列比賽,透過圍棋培養學生的專注力、邏輯推理能力及挫折容忍力,並藉由大專盃讓各大學間好手相互交流。
置頂